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遇見·楚莊王》亮相湖北省博物館 文博陣地講好中華故事的有益探索 全球即時

時間:2023-04-11 13:37:56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沉浸式全息劇《遇見·楚莊王》亮相湖北省博物館——(引題)

文博陣地講好中華故事的有益探索(主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文化報駐湖北記者 瞿祥濤

涅槃重生的鳳凰從頭頂飛越,恢宏精美的編鐘在空中盤旋奏響,如幕布般密集的箭雨在眼前穿過……日前,沉浸式全息劇《遇見·楚莊王》在湖北省博物館西館小火神全息劇場上演。

全息是基于將模擬場景與虛擬影像疊加到一起,結合智能音響、燈光系統等元素,演繹一個可復原故事本身相關場景的新興影像技術。《遇見·楚莊王》利用全息成像技術,巧妙地運用“虛擬場景+真人”和“虛擬人”的模式,帶領觀眾進入虛擬和現實相融合的空間,角色以真實的比例1∶1呈現,實現裸眼3D效果,并融合立體的全息屏幕、交錯的背景空間,使整個舞臺背景變幻莫測。該劇分為《歲月長河》《韜光養晦》《一鳴驚人》《止戈為武》《鳳舞楚天》5幕,再現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的豪邁氣魄。

“《遇見·楚莊王》深度融合現代光影技術和舞臺藝術,讓文物‘活’起來,是文博陣地講好中華故事的有益探索。”該劇顧問、楚史專家劉玉堂說。

荊山楚水,壯美深沉。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楚莊王是楚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一鳴驚人、爭霸春秋的故事流傳至今,深深融入中華民族文化基因。

“楚莊王是文藝創作的好題材,在湖北省博物館這個集中展示荊楚文明風采的地方演繹楚莊王的故事,再合適不過了。”該劇導演、國家一級演員安榮生說,技術的發展會催生文藝形式創新,如何讓一個響當當的歷史人物穿越時空來到當下,打破舞臺空間局限呈現出規模龐大的戰爭場面和寫意畫面,全息技術為創作提供了巨大支撐。

據介紹,創作團隊在湖北省博物館進行了多次實地調研,翻閱許多歷史資料,并提煉了諸多楚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先加以拆解重組,再進行數字化的藝術加工。例如,在序幕階段,一個金燦燦的木箱飄蕩在閃爍著點點星光的空中,這個脫胎于國寶級文物“曾侯乙二十八星宿衣箱”的造型,暗示著楚國的祖先有觀星相天時的特殊才能。此外,在劇目中,編鐘、虎座鳥架鼓和楚劍等楚文化代表文物變成全息影像,在多功能舞臺中“飛”了起來。

“湖北省博物館里的文物都是真實出土的文物,既要藝術再現,又要還原本身的真實性。”安榮生說,例如,楚莊王用什么樣的杯子、什么樣的桌子,都需要通過光影進行一種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呈現。

在制作環節動畫時,為保證動畫的流暢度,模型的每一次旋轉、跳躍等小細節,都需要匹配大量的結構動畫,在保證運動節奏的同時符合物理規律。火神祝融是楚人的祖先,在劇中,祝融是楚莊王下定決心奮發圖強的重要推動力,因而創作團隊精心設計了一個小火神的形象,在濃郁的歷史感中增添了一絲現代詼諧的氣息。技術上,則通過投影的二次矯正,在攝像機視角上營造裸眼3D效果,使每一幀畫面都能全方面展示。

安榮生介紹,在《遇見·楚莊王》的創作過程中,創作團隊尊重史實、藝術再現,力求做到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注重借助多種藝術手段來鋪設和渲染舞臺展示空間的詩意之美,并大膽創新,增強觀賞意趣,制造視覺沖擊,為觀眾鋪展一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歲月畫卷。

一次次構思、一項項試驗、一次次否決,半年多的傾情創作,于是便有了精彩紛呈的沉浸式全息劇《遇見·楚莊王》。有觀眾在看完演出后表示,置身博物館,感受歷史與科技的碰撞,是一次豐富且深刻的體驗。

該劇項目負責人陳麟表示,《遇見·楚莊王》將在湖北省博物館常駐演出,并陸續推出《遇見·曾侯乙》《遇見·勾踐劍》《遇見·云夢睡虎地秦簡》等系列劇目,為廣大觀眾提供更多的楚文化視聽盛宴。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