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每日播報!第三屆“北京大工匠”楊曉雪:與時間賽跑 幫文物“永生”

時間:2023-05-23 11:55:24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

第三屆“北京大工匠”楊曉雪:(引題)


(相關資料圖)

與時間賽跑 幫文物“永生”(主題)

北京日報記者 王天淇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南迎賓廳里,陳列著12座主題鮮明、時代感極強的大型浮雕。每次看到這些浮雕,楊曉雪的心里都會涌起一陣特別的情緒。

今年42歲的楊曉雪,是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不久前剛剛獲得第三屆“北京大工匠”(文物數字化工程師)稱號。文物數字化,簡單來說就是使用高精度掃描儀掃描文物得出三維數據,再結合全方位拍攝的文物照片,精準地制作出文物的三維展示模型,最終讓文物在虛擬世界進行全方位展示。文物數字化數據,是搭建數字博物館的基礎。

楊曉雪正通過計算機軟件對掃描出的文物三維數據進行整合、修復。北京市總工會供圖

其實,楊曉雪原本的研究領域是軍工三維數字化,轉型到文物保護領域,就和軍事博物館的這12座浮雕有關。

2016年夏天,軍事博物館正在改擴建,舊館里原本5.5米高的12座浮雕,在改擴建之后尺寸有所調整。因此,需要先將原有的浮雕完整掃描拍攝下來,根據掃描的數據,3D打印出模型,再雕刻出符合新尺寸要求的浮雕。

浮雕的尺寸大,且全平面掃描極易變形,使得這項工作的難度極大。對巨型浮雕進行掃描時,需要搭起腳手架,一塊一塊、一層一層進行掃描拍攝,每一個凸起、凹陷,都要仔細采集。浮雕不同于標準化生產的機械,一條邊、一個角、一個坑,因為雕刻師傅的手法和習慣不同,有可能完全不一樣,“必須要把每個細節都照顧到,再根據曲率等去計算數據,否則就無法原原本本地還原文物細節。”楊曉雪說。考慮到光線的影響,采集工作都在下午4點以后進行,掃描之后,還要對數據進行整合、修復,楊曉雪和同事們常常忙碌到凌晨。就這樣忙活了一個半月,最終順利完成了任務。

此后,楊曉雪又參與了天津薊縣千像寺等文物保護項目,在一次次實踐中,她對文物數字化意義的領悟也越來越深。文物三維數字技術是文物保護和傳承的基礎,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把文物所蘊含的文化、故事和歷史的記憶留存下來,就像是和時間賽跑,讓文物得以“永生”。

除了精進自身技藝,楊曉雪更把學識、經驗傳承給學生。楊曉雪成立了社團,帶領學生一起攻關三維數字化技術難題。經過3年研發和反復測試,楊曉雪團隊大大縮減了文物三維數字化的時間,突破性解決了相關技術難題,順利完成了多個文物三維數字化項目。

201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征集一支文物數字化團隊,共同開展文物數字化研究。楊曉雪帶領學生們,憑借專業、精湛的操作,在全國高校參與、高手云集的競爭隊伍里脫穎而出,最終入選。楊曉雪還帶著學生們,歷時兩年,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起草并發布了《可移動文物三維數字化通用技術要求 古代文物》,這是我國第一個文物數字化的團體標準,創新提出了五級數據存儲的概念,避免文物反復出庫,盡可能減少對文物的擾動。現在,這項標準已經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等得到了廣泛應用。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