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資料圖】
春節的十個小知識:春節為啥又叫新正、元日?
中新網北京1月22日電(記者 上官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又是一年新春佳節來臨,人們以豐富多樣的節慶習俗,來迎接期盼已久的農歷新年。
重慶工商大學法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孟令法在接受中新網專訪時提到,春節反映了自然時空的新舊交換,具有除舊布新、祈福納祥、感念先恩、闔家團圓的美好寓意。
其實,無論年俗如何變化,春節始終是中國人看重的團圓節,也從方方面面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一、春節有何寓意?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俗話說,“百節年為首”“四季春為先”,它反映了自然時空的新舊交換。
因此,作為“年”的一種稱謂,春節在各種祭祀儀式與歡慶活動中,就具有了除舊布新、祈福納祥、感念先恩、闔家團圓的美好寓意。
從本質上講,“過年”也可以視為一個時段。在古代,并無“春節”一詞,而“正月初一”常謂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或新正等。
孟令法說,直至民國,“正月初一”被定名為“春節”,并沿用至今。
二、春節為啥又叫新正?
在春節的各種名字中,“新正”自隋唐以來就得到普遍使用,如孟浩然《歲除夜會樂成張少府宅》詩曰:“舊曲梅花唱,新正柏酒樽。”
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元夕》中寫道:“一入新正,燈火日盛。”明清時代“新正”這一名稱也得到延續,荻岸山人在《平山冷燕》中寫道:“因歲暮就在家過了年,新正方起身上任。”
“正日”這一稱謂或在漢代即已出現,唐徐堅《初學記》卷四引漢崔寔《四民月令》說:“正月一日,是謂正日。”新正也好,正日也罷,這些稱謂都體現了古人對新年第一天的認識。
從本質上說,這些詞匯都帶有一定的美好寓意。無論使用哪一詞匯指稱“正月初一”,其中的“新”“正”“元”等詞匯所體現的“一元復始”等理念,都彰顯了人們對一年之始的時間定位,也是對萬象更新的體認。
三、如何以歲首定年節?
春節能夠成為中國的傳統節日,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而這也與歷法的選擇有關。
孟令法介紹,中國觀象授時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歷朝歷代仍有差別,這對以歲首定年節的傳統產生了直接影響。
在遠古時期,人們以北斗七星為基準,確定了“斗柄回寅”為春正,“建正寅月”之立春為歲首,這恰是干支紀元法,或稱星辰歷。
簡單來看,夏歷正月在孟春,商歷正月在冬十二月,周歷正月在冬十一月。秦統一六國后,用秦歷(顓頊歷),正月定在冬十月。
漢初時,沿用秦歷。至漢武帝時,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鄧平等人在吸收干支歷(節氣成分)的同時,制“太初歷”,恢復夏歷春季一月一日為歲首。此即為今之春節奠定了時間基礎,而四川閬中人落下閎則成為當代學者所認定的“春節第一人”,被奉為“年爺爺”。
四、“年”為何被引申為歲名?
如今,人們提起春節,總會說“過年了”。孟令法解釋,“年”屬于“禾”部字,許慎《說文解字》將“年”寫作“秊”,從禾千聲,意為“谷孰也”。
《谷梁傳?桓公三年》記載,“五谷皆熟為有年也”。基于此,“年”有了“年成”之義,即“一年的收成”。基于這一本義,“年”逐漸往表示時間的意義上引申,如此便出現了“年節”“年紀”“周年”“年代”等概念。
“過年”的“年”亦是如此。正所謂“春種”“夏鋤”“秋收”“冬藏”,循環往復,人們把“過年”視為慶賀豐收的節日其實不難理解。
此外,“民以食為天”,“社”“稷”對人們來說是極為重要的,而在春節這樣一個重要時段,張貼蘊含“豐收”之意的春聯,舉行“社火”“社戲”表演,祝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也就成為十分重要的信俗活動。
五、除夕與春節有哪些關系?
從時間上看,除夕與春節相連,但有其起源,即“逐疫驅鬼”。漢畫像石既有“儺戲圖”,而宋佚名繪“大儺圖”即是證明。
孟令法解釋,“除”本義為“交易”“去除”,“夕”有“夜晚”之意,而此日一般在臘月三十,俗稱“年三十”。是夜人們“通宵不眠”,俗謂“守歲”。
故從其本義出發,其意可為在一年的最后一晚“棄舊迎新”“驅邪避穢”。因此,春節和除夕既有相通之處,亦有一定區別,而前者在某種程度上還可包含后者——民間俗謂“過了臘八就是年”,而“年”在現當代社會即被稱為“春節”。
此外,人們針對不同親屬關系,自初一開始便分不同時段前往親戚家拜年,比如有些地方初二“回娘家”,初三“姑舅姨”。
六、除夕最早何時出現?
中國民間常將除夕稱為“大年三十”,是日為“大除”,是夜,則稱“大年夜”。在部分地區,還將除夕前一日稱“小年夜”。
從典籍角度看,“除夕”的出現或比春節晚很多。現存文獻最早提及“除夕”的是西晉周處所撰《風土記》,“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除夕大部分情況下是在臘月三十,但也有臘月二十九。孟令法說,中國傳統歷法總體是陰陽合歷,既考慮太陽運行,也考慮月亮運行,同時觀照北斗七星、二十八宿等,但為了彌合日月星的運行時間差,便制定了平年和閏年。
所以,農歷年最后一月既有三十天,也有二十九天,但以三十天為多。
七、因何要守歲?
“守歲”又稱守歲火、照歲等,簡單來說,就是在吃過年夜飯后,全家人在燈火通明中由“除夕”跨入正月初一,直至天亮。
孟令法認為,之所以有此風俗,原因之一可能是“守歲”起源于古代自然崇拜以及人們對它的合理解釋。人們采取“熬夜”行為,以化解想象中“年獸”等帶來的生存危機。
換言之,人們希望在兩個時段的跨越中構建一種無形力量,以把一切邪瘟病疫驅走,從而實現對家庭或集體成員的有效保護。
總之,除夕“守歲”的風俗主要源自人們對新舊交替的一種象征性表達,體現了人們對自然時序循環往復變化的感性認知以及處理方式,并逐漸走向了全民娛樂。
八、春節主要習俗有哪些?
春節期間的節慶習俗豐富多樣,如吃餃子、放煙火、壓歲錢、逛廟會等等。
吃過年夜飯,也接回了灶王爺,等到正月初一,大家照例走親訪友,依次“拜年”。人們穿起喜歡的新衣,準備好茶點糖果,熱情招待客人。
在舊日民俗中,從初一到初七,每天做什么都有講究,頗具儀式感。
九、為何要吃“五辛盤”?
有趣的是,有些地方過年時要吃“五辛盤”,是由生韭、生蔥、興蕖、薤以及蓼蒿五種植物組成的涼拌菜,有些也用蔥、蒜苗、姜、椒和芥。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過年食春餅、蘿卜與五辛春盤”。由此可見,“五辛盤”曾廣泛流布于楚地。
“五辛盤”基本均以性味屬“辛”的菜為主,取其諧音為“新”,寓意新一年的開始。此外,吃“五辛盤”還有祛邪除病之義,祈求“新的一年身體健康”。
十、辭舊迎新是春節核心議題?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孟令法說,“辭舊迎新”的確是春節的核心議題,可以說,大部分春節活動都與此密不可分。
貼春聯、門神等,普遍出現于除夕日(晌午);正月初一拜年時的拱手作揖、相互問候時的吉祥語等等,都能說明兩者均具有“辭舊迎新”的特征。
孟令法認為,相較而言,除夕的“辭舊”屬性凸顯,正月初一的習俗更傾向于“迎新”。
在他看來,慶賀新春佳節是中國傳承數千年的重要活動,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對當代社會發展的作用,在保護和傳承的過程中做好工作,更好地維系傳統節日的文化認同功能。
上一篇:這屆春晚算是把諧音梗玩6了!你最喜歡的梗是哪個?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春節的十個小知識:春節為啥又叫新正、元日?中新網北京1月22日電(記者上官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又是一年新春佳
2023-01-22 13:51
原標題:這屆春晚算是把諧音梗玩6了!你最喜歡的梗是哪個?中新網北京1月22日電(劉越)今晚看了春晚的觀眾一定會不約而同地誕生一個想法:這
2023-01-22 11:37
原標題:遺憾!今年春晚聽不到她的歌聲,本人回應了澎湃新聞綜合報道1月20日晚間,央視兔年春晚節目單發布。有網友發現今年春晚沒有李谷一,壓
2023-01-22 06:56
原標題:過年丨新年拜年有講究,拱手禮這些細節你知道嗎?每年除夕夜,《新聞聯播》主播都會向大家拱手拜年。這個小小的動作,蘊含著中華民族
2023-01-21 15:50
原標題:過年的花炮和花燈我們中國傳統過年,講究放花炮和掛花燈。一是震天的聲響,一是絢爛的燈光,有聲有色,從除夕之夜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2023-01-21 14:55
“過年”原標題:走心演繹!一首原創國風音樂溫暖回家路央視網消息:“圍爐坐,香氣漫,守舊歲,迎新年……”音樂一響,年味兒來了!一首兔年
2023-01-21 13:53
原標題:春節檔電影、總臺春晚進入國家版權局版權保護預警名單新華社北京1月20日電(記者史競男)國家版權局19日、20日連續發布2023年度第一批
2023-01-21 09:32
原標題:張燈結彩迎新春!文化展演、民俗活動、燈光秀烘托濃濃年味春節臨近,各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慶祝活動,文化展演、民俗活動、燈光秀烘托
2023-01-21 07:46
原標題:星空有約丨“年三十”為啥時有時無?農歷新年將至,不少人發現去年的除夕是臘月二十九,今年的除夕是臘月三十。年三十為啥時有時無?
2023-01-20 18:47
原標題:千年文物說節氣丨大寒在數千年的歲月積淀中,文物和節氣是講述歷史文化的載體,是探究中華文明內涵的“鑰匙”。當這兩個千年“老伙計
2023-01-20 15:48
原標題:今日大寒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孫震今天16時29分,迎來二十四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大寒”。大寒后,神州大地又將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回,
2023-01-20 09:37
原標題:灣區三地情共融同聲同氣鬧新春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劉友婷實習生李雨馨近日,記者了解到,由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3-01-20 09:44
原標題:青年新媒體北方峰會暨青年新媒體人才訓練營活動舉辦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鄧崎凡)1月18日,由團中央宣傳部指導、中國青少年
2023-01-20 08:46
網上中國原標題:科技添新意,文化煥活力(引題)新春,與博物館來一場“云”相聚(主題)海外網李雪欽妙趣橫生的紅包封面、豐富多彩的網上課
2023-01-20 08:34
原標題:我國科研人員突破磁存儲材料新技術可提升信息存儲速度和密度新華社北京1月19日電(記者趙旭)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存儲尤為關鍵。記
2023-01-20 06:45
原標題:總臺春晚首次牽手電影藝術新華社北京1月19日電(記者白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3年春節聯歡晚會19日晚進行了第五次彩排。一部聚焦普通
2023-01-20 06:56
原標題:高校博物館奇妙之旅線上開啟70所高校130余件展品首次云端集聚中新網上海1月19日電(記者許婧)大到導彈模型,小到公文包;從狀元及第匾
2023-01-20 05:53
原標題:振奮人心、有燃有淚《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北京首映中新網北京1月19日電(記者王詩堯)1月18日,由鄧超、俞白眉導演,鄧超、孫儷、許魏
2023-01-20 05:39
原標題:傳統廣式過大年最富年味煙火氣文 羊城晚報記者黎存根今年的春節假期,煙火氣、年味,成為極高頻的熱詞。在廣東春節期間豐富的非遺展示
2023-01-19 14:34
原標題:南沙再現先秦遺址(主題)出土重要文物標本172件(副題)羊城晚報訊記者文藝、通訊員穗文考報道:記者1月18日從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2023-01-19 14:47
原標題:《古韻新聲》:在70余件文物中感受春節文化之美“文物話春節,古韻迎新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國家文物局聯合攝制的大型文化系列
2023-01-19 14:50
原標題:國博二〇二三新春展用文物帶觀眾感受喜慶祥和節日氛圍中新網北京1月18日電(記者應妮)雪花飄落、煙花綻放、鞭炮聲陣陣……營造一派喜慶
2023-01-19 14:56
原標題:平遙國際影展揭曉榮譽歸屬山西影片斬獲百萬獎金中新網晉中1月18日電(記者胡健)第六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平遙之夜”特別活動17日晚在山西
2023-01-19 14:36
原標題:《滿江紅》北京首映(引題)張藝謀坦言各種類型融合難度大(主題)羊城晚報記者王莉1月17日晚,即將于1月22日(大年初一)上映的電影
2023-01-19 13:35
原標題:《三體》上線,科幻迷進入狂歡模式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蔣肖斌《三體》電視劇在1月15日晚開播,這個中國科幻的最大IP千呼萬喚始出來。在
2023-01-19 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