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銅鏡中的家國天下(主題)
——迄今唯一鑄有“人民昌”“中國強”銘文的漢代銅鏡展出(副題)
(資料圖片)
光明日報記者 李潔 張哲浩
【新展大觀】
銅鏡,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延續至明清時期,幾乎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9月5日,陜西省西安市大唐西市博物館舉辦“人民昌·中國強”漢鏡鑒賞會,這也是該漢代銅鏡首次展出。
“人民昌·中國強”漢代銅鏡鏡背所鑄的銘文。大唐西市博物館供圖
“人民昌·中國強”漢鏡為圓形,直徑22.3厘米,厚0.7厘米,半球形鈕,鈕座飾一圈以短線間隔的幾何紋,保存完好、鑄造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鏡背鑄有的47字銘文——“天祿辟邪曰有喜,上有龍虎四時置,長保二親樂無事,子孫順息當大富,侯王壽命長,多賀君家人民昌,四夷皆服中國強”,其字體兼具隸書的古樸和懸針篆的空靈,相得益彰、渾然天成,是迄今發現的唯一帶有“人民昌”“中國強”吉語銘文的銅鏡。
該銅鏡內區鑄有龍虎相望的紋飾,中區天祿、辟邪、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羽人持百枝燈、大黎傳信、羽人飛仙,均為漢代盛行的祥瑞象征。25種形態各異的通神精靈,呈現出一派虎躍龍騰、鳳舞龜行、羽人獻瑞、神獸奔馳的盎然生機,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健康長壽、吉祥好運的追求。
銅鏡整體圖案結構緊湊,布局涉及對稱式、放射式、同心圓式的綜合運用,有很強的主次、疏密的層次與節奏感,既生動自然又整體和諧。此款青銅鏡采用范鑄法制成,線條勾勒清晰,又用淺浮雕、高浮雕工藝加以區別裝飾,分內外區,體現了漢代合金、雕刻技術和鑄造的工藝水平與獨特匠心。
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最早出現“中國”二字的是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收藏的西周早期的“何尊”。有研究認為,自張騫“鑿空”西域以來,“中國”兩字已經從象征土地的方位轉向國家的概念,自此中國觀念覺醒,并建立起國家與人民是緊密相連命運共同體的觀念。
新疆博物館藏有漢代“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另也發現有“中國安寧、人民安樂”“多賀國家人民息”“中國安寧并不擾”等銘文的漢代銅鏡。但同時帶有“中國”“人民”文字的銅鏡目前僅見于武漢博物館藏漢代“多賀中國人民富”以及大唐西市博物館珍藏的這枚“人民昌·中國強”銅鏡,可謂極其罕見、意義非凡。
兩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王朝發展的強盛時期,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國力昌盛,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的發展。漢朝在我國銅鏡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并迎來了第二次發展高峰。鑄造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的漢代銅鏡,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
“人民昌·中國強”銅鏡的面世,進一步佐證了漢代“中國”國家觀念的形成,展現了古人對祈福迎祥、陰陽和諧、宜子孫、宜官秩、壽祿長、人民昌、國家強等的精神寄托,凝結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符號,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共同認知,傳遞著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追求。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銅鏡中的家國天下(主題)——迄今唯一鑄有“人民昌”“中國強”銘文的漢代銅鏡展出(副題)光明日報記者李潔張哲浩【新展大觀】銅鏡
2022-09-07 15:49
原標題:共迎中秋昨天,西城區牛街街道春風社區舉辦“春風柳上歸”詩詠會活動,通過誦讀詩詞經典,以詩會友、以詩傳情,將愛國孝親、家和鄰睦
2022-09-07 15:47
原標題:多彩民俗迎中秋9月6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市鎮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迎中秋活動,邀請在當地工作的彝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一
2022-09-07 15:30
原標題:《少年派2》研討會召開“兩個結合”的審美創作品格獲首肯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日前,現實題材家庭劇《少年派2》在京舉辦專家研討會
2022-09-07 15:30
原標題:《隱入塵煙》的“票房奇跡”說明了什么楊鑫宇9月伊始,一部已上映了一個多月的“小眾”電影突然爆發,如同一匹“黑馬”一般,創造了總
2022-09-07 15:44
原標題:今日白露作者:孫震今日23時32分,白露至。白露是秋天第三個節氣,表示孟秋結束,仲秋開始,進入一年中最舒適的時節。此時,天氣逐漸
2022-09-07 09:27
原標題:北京東城將優質文藝送到百姓家門口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賴志凱9月6日,“戲悅景山·2022景山文化戲劇展演季”在北京老城區最大的公共文
2022-09-07 09:43
原標題:四季中國之白露:寒生露凝白露天氣晴谷米白如銀涼風始至白霜初降候鳥南飛寒蟬鳴泣古人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
2022-09-07 08:45
原標題:演繹科技自強自立故事(引題)文華獎參評劇目《大道》線上亮相(主題)今晚報訊(記者王洋)昨晚,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暨第十七屆文華
2022-09-07 07:34
原標題:在李時珍的故鄉探尋蘄艾傳奇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夏瑾文并攝 踏上湖北蘄春的土地,空氣里也多了一絲淡淡的艾草香。這里盛產的艾草,
2022-09-06 15:29
原標題:數字賦能為傳統文化增添光彩(主題)從2022服貿會看中華文化“揚帆出海”(副題)新華社記者翟翔、楊淑君春華秋實,馥郁芬芳。石榴,
2022-09-06 15:28
原標題:好電影不會“隱入塵煙”“高口碑、高評分的好電影,真的會持續發酵。”國產電影《隱入塵煙》低開高走、票房逆襲后,一位影評人如此評
2022-09-06 15:43
原標題:希臘攝影師鏡頭下的北京之美新華社北京電(記者趙晨捷、魏夢佳、王健)17年前首次到訪中國時,希臘攝影師喬治·杜帕斯對這里一無所知
2022-09-06 15:31
原標題:蘇州:龍獅運動進校園促進傳統文化活態傳承新華社南京9月5日電(記者劉巍巍)將舞龍舞獅設為獨立體育課程、在大中小學成立龍獅社團、
2022-09-06 15:28
原標題:故宮特展開啟古今對話(引題)在書房中“照見天地心”(主題)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鄒雅婷?提起書房,你會想到什么?是寒窗苦讀、古卷
2022-09-06 09:26
原標題:從“保下來”到“活起來”,千年古厝重煥光彩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在這些歷史文化街區的修復現場,常年可見一位古稀老人在耐
2022-09-06 09:47
原標題:笑中有淚港味濃郁!今年的愛情喜劇片黑馬來了?新民晚報記者孫佳音由江志強監制,陳詠燊執導,實力演員黃子華、鄧麗欣、張繼聰、王菀
2022-09-06 08:37
新華全媒+原標題:數字賦能為傳統文化增添光彩——從2022服貿會看中華文化“揚帆出海”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新華社記者翟翔、楊淑君春華秋實,馥
2022-09-06 08:28
“二十四節氣”原標題:露從今夜白秋向此時分人民日報記者孟揚曹怡晴?白露“露從今夜白”,白露是9月的第一個節氣,它代表著孟秋時節的結束、
2022-09-06 08:40
原標題:中國國際時裝周在京拉開帷幕作者:許之豐2022年9月4日,中國國際時裝周在北京拉開帷幕。今年是中國國際時裝周創辦25周年,本季時裝周
2022-09-06 07:37
原標題:逛服貿會把文博文創帶回家定制北京中軸線主題文創、走進漢墓尋寶探秘、現場體驗紡織拓印……本屆服貿會文旅服務專題的文博文創展區,
2022-09-06 05:47
原標題:《敦煌奇妙夜》帶來“敦煌之旅”北京日報訊(記者韓軒)繼深圳、廣州等地的巡演后,9月2日至3日,親子音樂舞臺劇《敦煌奇妙夜》在北京
2022-09-05 15:27
原標題: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落幕北京日報訊(記者王潤)昨天,話劇《求仙學道》在國家話劇院小劇場上演。該劇也為為期五個月的第七屆中國原創
2022-09-05 15:27
原標題:賈淺淺:這三首詩不是我寫的9月4日晚,賈淺淺獨家授權頂端新聞發布辟謠:“《雪天》《真香啊》《黃瓜,不僅僅是吃的》這三首詩歌,不
2022-09-05 15:36
原標題:以主角的藝術擔當角逐“文華”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郭佳陜西人藝茅獎三部曲繼《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之后推出的話劇《主角》,9月3
2022-09-05 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