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世界熱點評!京劇藝術試水傳播新模式

時間:2022-10-11 09:33:42    來源:天津日報    

原標題:京劇分享會+戲曲演出付費直播(引題)?

京劇藝術試水傳播新模式(主題)

天津日報記者 胡春萌


(資料圖)

日前,由天津北方演藝集團融媒體中心打造的《群英會·京劇分享會》通過網絡與全國的戲迷觀眾見面。京劇表演藝術家王平、張克、李莉,國家一級琴師湯振剛以及青年演員張子君、李奕宣、王一、司鳴、王藝臻等云集直播間,解密京劇表演獨門技巧與京劇樂器科普,分享“栓角兒”好戲背后的故事。這一場精彩的國粹直播活動,贏得網友的熱烈歡迎,在2個小時的直播中,觀看人次超過5.2萬。

此外,京劇表演藝術家王平舞臺藝術生涯六十周年專場演出《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以下簡稱《群·借·華》)即將在11月與大家見面,天津北方演藝集團融媒體中心通過與抖音官方合作,將實現京劇《群·借·華》這場演出在抖音的獨家、付費直播。這也是戲曲類演出首次在抖音進行付費直播。《群英會·京劇分享會》則為這場付費直播演出進行了預熱,很多無法到現場觀看演出的戲迷朋友當場預訂了線上演出票。

京劇名家突破自我

首次嘗試戲曲直播

天津北方演藝集團融媒體中心推出的《群英會·京劇分享會》直播,獲得抖音官方平臺、九景劇場的積極響應。考慮到全國網友們的喜好和不同受眾群對京劇藝術的認知差異,分享會活動環節豐富,設置了戲服和道具展示、樂器展示和演奏、分享學藝故事和答疑等環節;還貼心地為剛了解京劇藝術的網友設置了京劇小課堂,也為戲迷朋友設置了根據動作猜劇情、京劇表演新唱法、名家拿手好戲等內容。從不同層面充分表現國粹藝術魅力。

京劇表演藝術家王平是天津京劇院著名文武老生,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但是直播當天,卻是他第一次走進網絡直播間與觀眾進行直播互動。王平坦言,還是與舞臺表演有很大不同的。“第一場直播做下來之后,我感覺到這種方式可能宣傳面更廣。以往在舞臺上進行演出,與觀眾的互動接觸會少一點。以線上直播的方式與觀眾見面,我覺得作為京劇演員,我們可以把自己舞臺下邊的比較生活化的一面展示給大家,以相對自然的言語和形體動作去講解京劇藝術,沒有那種拘謹或者程式化的東西,甚至是現場即興發揮,這樣的狀態可能更容易拉近演員與觀眾間的距離,讓一些不那么了解京劇的人也更容易接受。”

在節目直播過程中,應網友要求,王平、張克、李莉三位京劇名家臨時加唱了好幾段,還解答了網友的問題,很多網友大呼過癮。王平表示:這讓我非常高興,也非常興奮,希望這次直播活動是一個開始。這種方式使戲曲能夠更深入地走到老百姓中間去,讓傳統藝術更加親切、更具親和力。作為京劇人,我們不能被歷史前進的車輪落下,我們也要跟上時代,我們今后可能要在這方面深入探索,目的就是讓我們傳統文化更廣泛更深入地傳播。

在談到演出《群·借·華》即將以“線下+線上付費直播”的模式進行時,王平表示:最開始,天津北方演藝集團融媒體中心找我們協商這件事的時候,我還是有些顧慮的。我覺得藝術不是用金錢去衡量的,讓觀眾去劇場看戲,觀眾已經買過票了,為什么還要線上二次消費呢?在開拓市場、刺激消費這方面,我的想法是有點“舊”。但是后來我聽說,這場演出的線下票開票十分鐘就售罄了,很多戲迷朋友沒買到票沒辦法到現場看戲,還有很多外地戲迷,也沒辦法到現場看戲。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考量,線上付費直播也是有意義的──讓觀眾花很少的錢,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滿足看戲的需求,愉快地度過一個晚上。這種演出形式也是可以去嘗試的,我可以接受。我對自己的要求是,要認真做好演出,要對得起觀眾的每一張票,要對得起每位關注和花錢捧場的觀眾。作為演員,我覺得現在的京劇觀眾很難,他們想看好戲,想看好角兒,想有更多的演出進行選擇,但是選擇面有限。像這次《群·借·華》,這么多角兒在一起演出,這樣的機會以后可能不是太多了。所以我也能夠體會到觀眾搶票的心情。我要保證演出表現對得起這些觀眾,也對得起我們自己對藝術的把控。不能因為年齡的問題,就對自己放松要求。既然上了舞臺,我們就要把我們最佳的水平展現給觀眾。

拓展國粹藝術傳播路徑

優秀傳統文化積極“破圈”

在此次活動中,天津京劇名家李莉也是第一次做網絡直播,“在直播中能夠很隨意的、就在大家的交談當中,把很多京劇的知識或者一些大家不知道的京劇歷史文化傳播出去,我覺得這個形式挺好的。”

李莉表示:我覺得應該通過類似的活動,讓大家以更多樣的渠道和方式,慢慢地熟悉京劇,然后才能更好地一步步引領大家走進劇場去看戲,或者說吸引更多網友愿意在網上看整場的戲曲演出。我們這次直播活動展示了一些形象的、符號化的東西,配合演員與觀眾互動,效果就比光是說教要好得多。11月的演出要同時進行線上直播,這樣一個演出形式能夠更廣泛地進行傳播,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形式。但是網絡和劇場還不一樣,到劇場看戲還是會有更為完整的體驗,網絡直播是一個補充的形式,也是傳播京劇藝術的一種方式,但是最后我們還是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走進劇場去看戲,近距離、直觀地體驗傳統藝術。傳統文化其實是有一定的欣賞門檻的,我們怎么讓現在的年輕人去邁過初步的門檻,去進到傳統藝術這個范圍里邊去,這是京劇傳承者要思考的。網絡直播互動是一種很好的形式,我相信年輕人一旦邁過門檻來就會對京劇上癮,京劇是有這種魅力的。我們要慢慢摸索梳理出更多的方式方法,去吸引更多的觀眾,讓人們有愿意嘗試去了解京劇的這種欲望。

天津北方演藝集團融媒體中心推出此次《群英會·京劇分享會》,讓更多本土杰出的文化領軍者、傳承者們得以在網絡舞臺與公眾見面。“我們在互聯網上立足文化傳承、傳播優質文化內容,搭建文化溝通橋梁的多項舉措,獲得了各個主流網絡平臺、文化機構的積極響應。”天津北方演藝集團融媒體中心機構部總監朱鍇表示,“此次我們推出的直播活動,平臺官方以及九景劇場都積極響應配合。舉辦戲曲界的首場網絡付費直播,我們也是努力為文化在新媒體領域的發展開拓創新、大膽實踐。”

為什么這次要試水“抖音平臺首場戲曲類付費直播”呢?

朱鍇表示,集團融媒體中心成立以來,致力于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咱們天津特色優勢項目走上互聯網的大舞臺。現在我們已經將集團旗下各院團的劇目資源、演員演藝資源通過版權合作、藝人孵化、網絡直播等方式推向網絡。此外我們還鼓勵不同藝術門類的文藝項目在互聯網端宣傳推廣。這項工作大大豐富了互聯網領域的傳統文化內容,也讓更多年輕人接觸到來自咱們天津的文化精品和藝術家群體。這項工作也獲得了網絡平臺、文化機構等方面的積極支持和響應。我們還將一些青年文藝工作者孵化成為戲曲表演、演唱類的主播,他們在網絡上演唱名家名段,分享藝術心得,獲得網友們的歡迎。這次京劇表演藝術家王平舞臺藝術生涯六十周年專場演出,受到各方的關注。線下演出票10分鐘就售罄了。戲迷觀眾們的熱情也激勵了我們。我們溝通并承接了線上付費演出的環節,為精彩好戲能夠發出更大的聲量做出努力。因此我們對接抖音官方負責直播等工作的團隊,在深度合作中實現了這次線上直播付費項目。現在大家直播間主頁可以預約線上直播票,演出當天進直播間在線觀看。如果沒買票,也可以在當天試看三分鐘,“先嘗后買”。這既是給觀眾更多的選擇權,也表現了我們對技術、內容等各方面的絕對自信。

“我們也是希望借助這樣一個新的形式,看看我們的文化內容,我們在線下一票難求的這樣一個內容,是不是在線上能夠繼續發酵、繼續傳播,從而產生更大的影響力。‘互聯網+’的這么一個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了,但是之前這幾年我們其實一直做的都是免費的內容,讓大家更多的來欣賞我們的藝術,那么接下來我們是不是能夠在互聯網上得到收益,讓我們的藝術家,讓我們的院團,能夠真正地憑借優質資源在互聯網上經營起來,而不是只以互聯網來做宣傳,這次嘗試這方面的意義更大。此外,我們也是在試探、觀察互聯網的付費用戶在戲曲內容方面能有多少轉化。方方面面的各門類的藝術可能后續我們都會去嘗試,包括話劇、歌舞等,我覺得互聯網上這么多的觀眾,這么廣的人群,市場是蠻大的。”朱鍇說。

豐富文化類直播節目形式

探索在線付費演出新垂類

《群英會·京劇分享會》作為《群·借·華》的預熱活動之一,也是天津北方演藝集團融媒體中心第一次嘗試通過視頻直播方式給線上演出帶票。

在《群英會·京劇分享會》活動的策劃上,團隊基于直播的內容和形式需要更豐富的需求,以微綜藝形式進行節目安排,朱鍇表示:我們想要通過這次活動,看看市場反響如何,通過平臺的數據,我們要研究線上觀眾對哪些節目環節更感興趣,我們可能慢慢地會把兩個小時的直播節目,以一個相對來講更像綜藝的模式推出來,在這種形式里邊大家可以暢談戲曲,也可以有現場的演唱和互動環節,我覺得這種形式是一般的直播間所不具備的,也是一種嘗試。

天津北方演藝集團融媒體中心運營部總監王瑞豐介紹:其實在互聯網平臺,大家對于國潮文化、對于國粹藝術是非常歡迎的,平臺也愿意引進更多的傳統文化傳播者、傳承人。我們知道很多年輕人喜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愿意親近了解國粹藝術。我們也知道年輕人希望能和一些資深的老藝術家交流、對話,但是這種機會并不多。很多的國粹文化傳承者,他們都愿意親近年輕人,他們也非常愿意去傳播文化、傳播藝術。我們希望能夠搭建一個平臺,幫助雙方把最難邁過的幾個門檻解決好,推動網友去和老藝術家們去交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互聯網端能夠更好地發展。

說到此次在抖音平臺首創戲曲演出付費直播的成本核算和盈利預期,王瑞豐坦言:從成本上講,線下規模的演出直接套搬到線上,從成本上和效果上講,都不理想。人工成本、專業的場地、燈光、舞美、音響、化妝,等等,都無法避免。全國來說確實已有數個案例,能夠讓收入覆蓋成本。但并不都具有可持續性和參考價值。特別是一些頂流的演員或項目,越是頂尖,成本就越高。這就造成或許客觀上引流很多,同時成本壓力會更大。因此并不是說最好的演出就一定能夠盈利。我們希望找到平衡點和可復制、可延續的線上模式。如果一味去追求爆款,我覺得不是一個長久之計。我們這次嘗試,是在線下演出的同時,在線上做增量,就是在有線下演出收益去覆蓋成本之外,線上這一塊去進行附加,這在目前階段是一個相對合理的模式。

“我們希望做的是一些扎實的、可行的案例,積累經驗,我們希望讓大家看到我們做這些東西是可持續的。” 王瑞豐說,“未來我們還考慮其他的方向,比如說是一些在直播之后的點映,還有一些版權的延伸和售賣,靠這些我們可以拓展優質文化資源的價值,這樣的話大家看到的就不僅僅是一場演出,演過之后還能夠通過其他的環節獲得更多的文化體驗。相對于追求更高利潤,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把模式跑通了。”

標簽: 傳統文化 傳統藝術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