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李漁“無聲戲”的稗史意義
(相關資料圖)
李漁(1611—1680)原名仙侶,號天徒,在他后半生賣文糊口的生涯之始,改名漁,號笠翁,是清初一位毀譽參半的人物。李漁自己說:“予生也賤,又罹奇窮。”作為明清時期的一位戲劇和小說大家,他以戲曲小說為平生志業,聲稱:“吾于詩文非不究心,而得心應手,終不敢以稗官為末技。”他是一位古代歷史上少有的,不求科舉榮身,專以賣文糊口的職業作家。寫出了戲曲理論名著《閑情偶寄》、戲曲《笠翁十種曲》,還創作了《十二樓》《無聲戲》等風靡一時的擬話本集。
杜浚稱他的《無聲戲》“為從來小說之冠”;孫楷第說:“我們看他的小說,真覺得篇篇有篇篇的境界風趣,絕無重復相似的毛病;這是他人趕不上的……說到清朝的短篇小說,除了笠翁外,真是沒有第二人了。”在小說史上,李漁是和馮夢龍、凌濛初鼎足而三的擬話本大家,而他在戲曲理論和創作上的貢獻又遠遠高出二者。李漁擬話本能夠自成一體,在海內外產生巨大影響,和他“無聲戲”的小說觀有著直接的關系。
李漁的“無聲戲”之說,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將小說視為無聲的戲曲。他把自己的擬話本集命名為《無聲戲》,并在《十二樓》的《拂云樓》中要讀者“各洗尊眸,看演這出無聲戲”,就是直觀的體現;另一方面,認為“稗官為傳奇藍本”。《笠翁十種曲》中的《比目魚》《奈何天》《鳳求凰》《巧團圓》四種都是改編自他的《無聲戲》和《十二樓》。李漁重視戲曲和小說文體內在的一致性,在近四百年前就提出了小說是“無聲戲”這樣一種跨文體的觀念,在稗史上可稱獨樹一幟。在今天,小說與影視劇孿生同產的現象更趨常態化,李笠翁的小說文體理論和利弊得失,更具借鑒意義。
從小說史的大脈絡來講,李漁的“無聲戲”說,具有三重的價值和意義:即小說編創方式的探索、對文學性虛構的肯定、以游戲的態度釋放小說的活力。
一、“無聲戲”是李漁首創的擬話本編創方式。他的小說依傍戲曲程式化的角色、情節和場景,小變其形,追求情節翻新、立意奇巧的效果。從宋元時代開始,各種話本、擬話本集大都是取材故事類書,編輯成分要遠大于創作。羅燁《醉翁談錄》記載的南宋“話目”(故事名稱)有100多個。那時說書人的職業素養是“幼習《太平廣記》,長攻歷代史書”,熟知洪邁的《夷堅志》、皇都風月主人的《綠窗新話》等故事類書。孫楷第《小說旁證》、譚正璧的《三言二拍資料》,梳理出“三言”“二拍”共198篇小說的入話與正文故事的出處,可見馮夢龍、凌濛初等擬話本作者,多是以當時人編纂的類書與文言小說為框架改寫小說。在沒有本事依傍的情況下,小說家通常難以結撰數量眾多的短篇小說。因而,“三言”“二拍”之后,《型世言》《石點頭》一類擬話本的題材來源更加雜湊。清代擬話本集再也沒有數十成百之巨的篇數,最大的原因在前出的話本小說和題材資源已被馮夢龍、凌濛初等奄取殆盡。如凌濛初在“二拍”序中聲稱,因“三言”將話本搜羅一空,他的“二拍”只能將前人所棄的“竹頭木屑”綴合成篇。
李漁的《無聲戲》和《十二樓》絕大部分出自獨創。對戲曲程式、套路的逆向借鑒是李漁小說意取尖新的關鍵所在。李漁曾說過:“若稗官野史則實有微長,不效美婦一顰,不拾名流一唾,當時耳目,為我一新。”李漁創作尤重脫套、“脫窠臼”。窠臼者,套路、模式也。它們的情節結構、人物命運走向有固定路數。“脫窠臼”就是反向的構建方式。李漁是個技巧主義者,他的翻新創造,乃是“仍其體質,變其豐姿”,“如同一美人,而稍更衣飾,便足令人改觀,不俟變形易貌而始知別一神情也”。所以他聲言:“束縛文人,而使有才不得自展者,曲譜是也;私厚詞人,而使有才得以獨展者,亦曲譜是也。”曲譜之外,戲曲舊有的程式、排場,都是李漁創作擬話本的靈感來源。他只需要“小變其形”地移用過來,就解決了小說的取材問題。其小說的故事核心,往往是對舊有模式的逆向思維。如將才子佳人故事套用到同性戀故事上的《男孟母教子三遷》,才子追求佳人變成的《眾美齊心奪才子》;才子佳人終成眷屬,變成奇丑奇臭的闕里侯與佳人團圓到老。沒有窠臼、程式就沒有笠翁這些讓人耳目一新的小說。因有成法和階梯可循,才能稍更衣飾,就別出風神,大受歡迎。笠翁的小說和傳奇構思方法出自同一機樞。小說之稱為無聲戲,正是小說對戲劇藝術技巧的依循借鑒,是在對戲曲程式中的依傍中的求新。
“無聲戲”這種小說觀念,以戲曲格套做翻案文章的構思方式,使李漁擺脫了稗史小說必然寫實的舊觀念拘縛,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事無所本”、“憑空結撰”,虛則虛到底的虛構觀念。這是小說史上的一大進步。
二、以小說為“無聲戲”,是對文學性虛構的肯定。以戲論文,本質上是把小說視為虛構的游戲。虛構這個概念,在小說史上相當難產。唐代之前的小說基本上被紀實觀念所左右。如魯迅指出的,唐人始有意為小說,也就是進行自覺藝術虛構。但是,唐傳奇作者們在“征奇話異”之余,往往在篇末把故事的講述者、時間、地點、聽眾一一交代清楚,以示故事的真實性。如元稹的《鶯鶯傳》:
貞元歲九月,執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里第,語及于是(張生與鶯鶯故事)。公垂卓然稱異,遂為《鶯鶯歌》以傳之。崔氏小名鶯鶯,公垂以命篇。
這樣一種“講故事”的情景設置,還是出于取信于讀者的“實錄”觀念的影響。直到明代,虛構才被文人們逐漸接受。如謝肇淛說:“凡為小說及雜劇戲文,須是虛實相半,方為游戲三昧之筆。”在探討戲曲創作之時,“貴幻”、“奇幻足快俗人,而不必根于理”(袁于令)的見解更為常見。所以,李笠翁的“無聲戲”觀念的本質就是將小說創作向戲曲靠攏,使小說獲得了藝術虛構、藝術想象的自由。這在小說史上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它使小說從自古以來的“實錄”、“稗史”的寫實觀念中解脫出來,給了文學性的虛構以合理性。
李漁并非沒有看到小說與戲曲間的區別。他指出“紙上之憂樂笑啼與場上之悲歡離合”“似同而實別”。小說要“悅目”,戲曲要“便口”。李漁的“無聲戲”小說觀,是對話本小說表演和講述情景的某種回歸。話本本是口頭文學,是用戲劇性的情節人物打動聽眾。早期說書人的伎藝主要是模仿人物口吻,像《快嘴李翠蓮》《西山一窟鬼》,都含有類似戲劇性的表演因素,說書人一張嘴“自然使席上風生,不枉教坐間星拱”。話本敘事結構簡潔單純,“講論處不滯搭,不絮煩”,其精髓是一事統攝始終的簡單結構,鮮明的人物形象、快節奏的情節,以人物口角動作表演其身份、性格等,本身就含很鮮明的戲劇性。這種舞臺性特點在馮夢龍的“三言”中得到了改造。他強調“文心與俚耳相協”。俚耳是口頭文學的聽眾,文心則是雅文化的,具有深刻內涵的文字。如《賣油郎獨占花魁》《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等經典作品,情節進展緩和細致,在探詢人物內心隱微和細節上平鋪細描,這種“深度”的、平淡化的小說,開始指向了私人化、內向性的閱讀。但在“三言”之后,來自民間的機智幽默和喜劇精神,在文人小說中變成了嫉憤的牢騷和嘲罵。后者的故事或多或少地失去了獨立性,有淪為議論注腳之虞,戲劇性的場景更是幾乎絕跡,擬話本藝術日趨沒落。
李漁將戲曲“貴幻”的藝術追求,運用在擬話本創作中。所謂“非奇不傳”,他的小說在情節上的陡轉巧合,是戲場關目中的出奇變相。如《譚楚玉戲里談情 劉藐姑曲終死節》,男女主人公在戲臺上表演《荊釵記》“投江”一出,借戲文抒發生離死別之情,是典型的“戲中串戲”的程式變形;小說人物對話和內心描寫都如戲中角色的臺詞,簡潔外化,不需“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在人物設置上,依循著“稗官是傳奇藍本,有生旦不可無凈丑”的原則,讀者可以根據角色期待,作出輕松的反映,引發笑聲。李漁在《閑情偶寄·詞曲部》的一段話,暢言文學性虛構為創作者帶來的如造物主那般的快樂:“未有真境之為所欲為,能出幻境縱橫之上者。我欲作官,則頃刻之間便臻榮貴;我欲致仕,則轉盼之際又入山林;我欲作人間才子,即為杜甫李白之后身;我欲娶絕代佳人,即作王墻西施之元配;我欲成仙作佛,則西天蓬島即在硯池筆架之前;我欲盡孝輸忠,則君治親年,可躋堯舜彭篯之上。”在那個由筆墨構成的世界中,李漁認為作者是無所不能的:可以是隱士高官、可以做人間才子、娶絕代佳人,又能成仙成佛、建不世之功……幻境縱橫,全由自我做主。多么自由自在!暢快淋漓!這是羅貫中、馮夢龍等小說作者不敢宣之于口的霸蠻權力。
三、“無聲戲”的觀念用游戲的、喜劇的主張,從桎梏中釋放出小說的生機。自從馮夢龍用《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和《警世通言》為“三言”命名,明末清初的擬話本集出現了《型世言》、《照世杯》、《清夜鐘》等一大批微言大義的堂堂名目。從這些小說集的命名中,就可以看到,通俗文學對文以載道、道德說教的正統文學的攀附。文人們用強烈的情緒化說教,覆蓋了來自民間說書的娛樂精神和幽默襟趣。到《型世言》和《照世杯》一類擬話本,作者更急于救世,大量的說教之辭,味同嚼蠟的故事人物,敗壞了讀者的胃口。“無聲戲”的小說觀念強調了閱讀的淺易性和娛樂化。“戲文是作給不讀書之婦人小兒同看,故貴淺不貴深”,是迎合小說讀者實際興味的一種敘事模式。
宋元話本是訴諸聽覺為主的感官藝術形式,人物情節類型化和敘述套語等口頭文學特色,使兒童婦女和不識字者也可以“聞而如見之”。所謂聞而如見之,首先是有鮮明的形象性和戲劇化情節。擬話本是由文人寫作,供給個人閱讀的文本,在脫離“聽——說”藝術的過程中,小說作者掌握了更多自主權力,可以使作品在思想意蘊、個人風格的深刻與獨立方面走得更遠。但“讀——寫”模式的深度文人化,卻限制了作品在普通讀者中的普及性和號召力。像李漁這樣靠賣文糊口的作家,關心的是市場和生計。在明清,戲曲是擁有最多受眾,廣受歡迎的藝術形式。在勾欄瓦舍之中,“說話”和戲曲都是現場表演的技藝,李漁將小說稱為“無聲戲”,標榜小說的大眾性,在某種程度上使擬話本又回到大眾化傳播的層面。在以小說為消遣娛樂的本質上,李漁的小說更接近宋元說書,而非告誡連篇的文人擬話本。
他用游戲消解小說受史傳文學、雅文學規范而日益質枯呆滯的風格,自豪地宣稱:“惟我填詞不賣愁,一夫不笑是吾憂”。李漁小說也采取教化之論,但填詞之為游戲的理論,修正了明末擬話本文人的正統說教。李漁聲稱“大約弟之詩文雜著,皆屬笑資。以后向坊人購書,但有展閱數訂而頤不疾解者,即屬贗本。”他的幽默感讓一本正經的告誡、教化變了味道。
李笠翁的“無聲戲”說出現的背景是明清之際戲曲藝術的流行。與李漁同時的尤侗,就稱“天地一梨園”,稱其詩集為“便是吾家院本,供大眾手拍”(尤侗《西堂雜俎一集》,卷五) 李漁之后,僅從小說集的命名看,就有《紙上春臺》、《筆梨園》,其中篇目也徑名為“第一戲”、“第一本”,都是師仿“無聲戲”之說者。李笠翁的作品流傳海外,對江戶時代日本娛樂文藝產生一定影響,岡晴夫稱他為“戲作者”的先驅,即不言自明的虛構、游戲三味和無用的文學。
總之,李漁小說能成為清代白話短篇小說的翹楚,得益于他的“無聲戲”之小說觀念,但“無聲戲”之說弊端也是明顯的。首先李漁將小說看成無聲戲劇,將一個“戲”字橫在胸中,將戲曲關目的隨意裝點,取代了擬話本由“三言”奠定的細致模仿現實的敘事性。小說中人物的對話、意識乃至場景都模仿劇場觀念、舞臺表演般的單純明快。“三言”中寫市井日常瑣事的氛圍、韻味,難以在舞臺劇式的場景中出現。其次,李漁抱著舒郁解憤,自健脾胃的目的創作,戲曲環境的預設,保證了創作主體絕對的話語權。創作主體的絕對權力,意味著對閱讀者主體理性的剝奪。戲曲演出是在公共場合,觀眾的理解和反映被表演者和眾人所牽引,作品偏愛友好的人物性格,強化的是社會的和公共的生活,是對當時社會接納規范的反映。這些特性在話本的說書語境中有部分體現。文人創作的小說純為閱讀的目的,而閱讀的本性則有利于形成私人性的和內向性的自我。讀者的理性閱讀不適于作者隨心所欲的自我展現。第三將小說視為“無聲戲”,勢必使情節過于翻奇弄巧。明清戲曲情節模式追求巧合新奇,李漁寫小說,如寫戲曲那樣“考古商今,到處搜奇跡”。像《女陳平》、《歸正樓》、《十巹摟》之類,因此牽合關目,情節雜湊。戲曲的本質是以抒發情感為目的,小說則要尊重故事和人物真實性和內在邏輯。過于追求戲劇化使其擬話本成就難以超越“三言”。
在當今文壇,小說和影視劇互為依存的商業傳播方式,比李漁的時代更受人們的追捧。作為一種現象,李漁的“無聲戲”理論至今仍有剖析、借鑒的意義。
(作者:王昕,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上一篇:18組“潮兔”彩燈裝點百年弄堂_環球最新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李漁“無聲戲”的稗史意義李漁(1611—1680)原名仙侶,號天徒,在他后半生賣文糊口的生涯之始,改名漁,號笠翁,是清初一位毀譽參半的
2023-01-16 13:39
原標題:18組“潮兔”彩燈裝點百年弄堂文匯報訊(記者宣晶)隨著癸卯兔年的腳步臨近,位于虹口區四川北路的今潮8弄迎來了年味十足的“潮兔春禧
2023-01-16 11:33
原標題:創業題材劇激勵創新精神孫曉美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近年涌現出以《縱有疾風起》《風吹半夏》《大博弈》《大
2023-01-16 11:38
原標題:一幅煙霧繚繞的街市圖景沈嘉祿鐘叔河先生在1990年編選《知堂談吃》一書時,特意寫了一篇序坦陳初衷:“吃是人生第一事,比寫文章重要
2023-01-16 11:55
原標題:電影《長空之王》五一檔亮相文匯報訊(記者張鋼)由劉曉世導演,王一博、胡軍、周冬雨等主演的電影《長空之王》日前發布定檔海報,宣
2023-01-16 11:45
原標題:2023央視春晚主持人陣容官宣中新網北京1月16日電1月16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3年春節聯歡晚會》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多項技術創新
2023-01-16 11:51
原標題:“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主題)——從春秋時期歷史文化現象看歷史規律(副題)黃樸民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大國。它大部分時間里
2023-01-16 10:46
原標題:【文化評析】期待更多女性題材劇植根現實生活近期,電視劇《風吹半夏》以高分口碑收官,劇中主角女商人許半夏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3-01-16 10:53
原標題:河南漢魏洛陽城發現240座北魏時期皇家倉窖記者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獲悉,考古人員近日在河南漢魏洛陽城宮城遺址內
2023-01-16 10:38
原標題:《生機勃勃的我們》:展示鄉村振興圖景光明日報記者崔興毅陳晨光明日報訊(記者崔興毅、陳晨)日前,由國家鄉村振興局指導的全國首檔
2023-01-16 10:52
原標題:《中國奇譚》古典故事用現代思路新編邱偉誰也沒想到,2023年的開年爆款會是一部動畫短片集——《中國奇譚》。元旦伊始,曾創作《大鬧
2023-01-16 10:41
原標題:四川濛溪河遺址或將助力破解“資陽人”之謎光明日報訊(記者周洪雙)四川資陽濛溪河遺址考古發掘專家座談會近日在資陽市樂至縣舉行。
2023-01-16 09:49
原標題:喜劇《赤腳走公園》:“嬉皮笑臉”背后的真誠王潤1月12日至14日,在國話先鋒智慧劇場上演的爆笑喜劇《赤腳走公園》,秉持了曉年青劇團
2023-01-16 09:52
原標題:“史升漢降”與史學史之延長【讀史札記】傳統“正史”中,《史記》和《漢書》雙峰并峙,影響深遠,而兩者間的異同高下之比較,也成了
2023-01-16 09:46
原標題:重讀謝靈運與謝瞻《戲馬臺》詩東晉義熙十四年(418)九月九日,宋公劉裕在彭城戲馬臺設宴,為辭官歸隱的孔靖送行。謝靈運、謝瞻兄弟在
2023-01-16 09:34
原標題:北美票房:《阿凡達:水之道》周末票房五連冠中新社洛杉磯1月15日電(記者張朔)首映一個月來,《阿凡達:水之道》(Avatar:TheWayof
2023-01-16 08:45
原標題:北魏洛陽永寧寺文物首次大規模展出中新社河南洛陽1月15日電(記者韓章云)“其寧惟永——北魏洛陽永寧寺特展”15日在洛陽博物館開展,這
2023-01-16 08:34
原標題: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辦兔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光明日報北京1月15日電記者詹媛15日從北京自然博物館了解到,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文
2023-01-16 08:33
原標題:漢魏洛陽城遺址發現大型倉窖遺跡光明日報記者王勝昔光明日報通訊員梁笑宇1月15日,記者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考古隊獲
2023-01-16 08:56
原標題:網劇《擇君記》開播(引題)青年演員上淇:從看“建寧公主”到演“九公主”(主題)近日,騰訊視頻上線網劇《擇君記》。該劇一開播,
2023-01-16 08:44
原標題:融解于故事的“現實真情”(創作談)李浩寫一部完全不同的長篇小說,這個想法出現在10年前左右。那時,我剛寫完長篇小說《鏡子里的父
2023-01-15 15:46
原標題:《野望》:中國新鄉村的“浮世繪”人民日報海外版電(記者張鵬禹)近日,付秀瑩長篇小說《野望》研討會在線上舉辦,研討會由中國作協
2023-01-15 15:45
原標題:高品質大劇亮相央視電視劇頻道(引題)《狂飆》《三體》好戲連播(主題)今晚報訊(記者劉桂芳)多部高品質大劇近期陸續定檔開播,其
2023-01-15 15:41
原標題:馮遠征委員:推動演出市場“滿血復活”北京日報記者韓軒擦亮“大戲看北京”的文化品牌、推動演出市場“滿血復活”——1月13日晚,來自
2023-01-15 15:51
原標題:拍出約300萬人民幣AI繪畫會不會搶藝術家飯碗?繪畫AI說:藝術創造不只是人類的專屬品。藝術家說:創造力是人類擁有的最后堡壘。2016年
2023-01-15 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