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火星生命探測存硬傷?最新研究揭示尷尬可能

時間:2023-03-17 15:44:21    來源:科普中國網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馬小軍


(資料圖)

自1970年代啟動“維京”任務以來,人類一直在不斷嘗試尋找火星上的生命跡象。然而,半個世紀后,盡管各國的火星探測項目不斷努力,但僅在火星上發現了含量極低的簡單有機分子。想要斷言火星生命的確存在,這些證據還遠遠不夠。上周,一項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最新研究顯示,**搭載于火星車上的檢測設備能力的限制,很可能是阻礙人們尋找火星生命證據的瓶頸。**換句大白話講,沒發現不意味著火星上沒有生命,還可能是探測設備不夠給力。

羅塞塔探測器拍攝的火星照片

(圖片來源:ESA & MPS for OSIRIS Team)

火星——地球的姐妹行星

火星是太陽系內第四顆行星,也是第二小的行星,很多方面與地球非常相似。雖然火星上的平均溫度為-63℃,但某些季節的局部溫度卻可高達20-35℃,已經進入了人類生存的宜居范圍。這顆紅色的星球存在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層,不過非常稀薄,氣壓只有地球的1%。此外,火星儲存著大量的固態水資源,這也讓它成為未來人類移民的希望之地。諸多研究結論顯示,火星可能存在或者曾經存在微生物一類的低等生命形式,這也是全球各國熱衷于探索火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球與火星的大小比較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人類在過去幾十年中進行了多次火星探測任務,包括環繞、飛越、登陸等。探測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正是這些任務的核心使命之一。人類發射的探測器可以對火星的地表、大氣、地下和水文系統等進行詳細的觀測和分析,以探索火星是否具有生命存在的條件或生命存在的證據。它們搭載的生命探測儀主要基于以下幾種原理。

歷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點的相對位置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第一,表面成分探測,如祝融號上搭載的相關設備就能夠分析火星表面的元素、礦物和巖石類型,為判斷火星是否適合生命提供依據;第二,大氣成分探測,如Maven號攜帶的太陽風離子分析儀等儀器,能夠觀測火星大氣受太陽的影響,從而探索它們與生命活動的可能關系。第三,有機物探測,如好奇號和毅力號,它們攜帶的儀器,除了能夠檢測礦物質,還能夠發現有機物存在的證據。

祝融號火星車與著陸器在火星表面的合照,由其釋放的一臺分離式相機拍攝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社)

實際上,火星探測器都會同時搭載多種探測設備,以毅力號為例,它攜帶的探測設備就非常的豐富多樣。

Mastcam-Z:位于桅桿上的變焦全景相機,能夠產生高清晰的全景和立體圖像;

MEDA:一套微型氣象站,能夠測量溫度、風速、風向、壓力、濕度和塵埃粒子;

MOXIE:試驗性的儀器,能夠利用二氧化碳從火星大氣中提取氧氣;

PIXL:X射線熒光光譜儀,能夠分析巖石和土壤的化學成分;

RIMFAX:地質雷達,能夠探測地下的結構和層次;

SHERLOC:激光成像系統,能夠檢測有機物質和礦物質;

SuperCam:多功能儀器,能夠使用激光、紅外線和聲波來分析巖石和土壤。

毅力號火星車上的各種科學載荷

(圖片來源:NASA)

那么,這些設備的具體原理是怎樣的呢?我們以好奇號上的火星樣本分析儀(SAM)為例進行說明。SAM是一種用來檢測火星土壤和巖石中有機物和其他化學成分的儀器。它的原理是使用一個微型爐子對樣品進行加熱,并對其釋放出來的氣體進行質譜、氣相色譜和激光分光等分析。這些分析可以用非常高的精度確定出巖石樣品中含有的成分以及它們的存在形態,例如是否含鐵?鐵的存在形式是單質還是化合物?是氧化亞鐵還是四氧化三鐵?等等。

火星樣本分析儀SAM

(圖片來源:NASA)

假如火星存在或者曾經存在碳基生命,那么它們的機體、尸體等遺留物以及生命活動中向外界釋放的各種物質都將留下有機物痕跡。我們便可以根據這些有機物分子來探尋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火星上甲烷的可能產生途徑,微生物正是其中之一

(圖片來源:NASA)

很好但是不完美,探索火星生命還是得靠地球實驗室?

從探索化學成分的角度來看,這類設備已經足夠能讓我們了解火星土壤和巖石的性質了。不過,在探索生命方面,類似設備的有效性還是遭到了科學家們的質疑。

由于除了隕石,人類至今沒能獲得真正的火星巖石樣本,所以在地球上對火星生命進行研究暫時不可行。在本次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們測試了一系列來自于地球的樣本。不過這些樣本可不是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巖石火山土壤,它們來自一處極為荒涼的秘境——位于南美洲西岸中部的阿塔卡馬沙漠。

毅力號采集到的一塊火星巖石標本

(圖片來源:NASA)

在這里,科學家們從一處名為紅石(Red Stone)的地方,采集到了非常理想的研究對象。紅石位于阿塔卡馬沙漠中,巖層富含赤鐵礦和泥巖,其中含有蛭石和蒙托石等粘土礦物,因此在地質上類似于火星,甚至它的名字紅石,都和火星有著強烈的關聯。最妙的是,紅石形成于1-1.6億年之前的極度干旱條件下,與毅力號在火星主要研究的耶澤羅隕擊坑具有非常類似的地質學特征。從論文作者們同時發布的視頻來看,紅石的地貌簡直就是火星的翻版。

紅石

(圖片來源:Armando Azua-Bustos/攝)

除了利用與火星探測設備類似的巖石成分分析方法,科學家們還用多種生物化學的分析手段對來自紅石的樣品進行了測試。這些技術可以直接提取,或者通過培養再提取出巖石樣本中的微生物遺傳物質,如DNA和RNA等。在對這些遺傳物質片段進行演化學分析后,還能確定這些微生物樣本和已知微生物之間的關系。

令科學家們頗為意外的是,紅石樣品中存在大量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的遺傳物質具有現存和古代微生物的混合特征。并且,這些微生物遺傳物質中的大部分從未被人類所認識和描述。可能是受到了宇宙中暫時無法被觀測的“暗物質”的啟發,科學家們將這類微生物稱之為“暗微生物群落”。

雖然在地球上沒法找到與火星探測器上一模一樣的分析設備,科學家們還是用類似于好奇號上SAM的設備,對紅石樣品進行了生命痕跡的探測。結果發現,雖然類似SAM的儀器可以很好地獲得紅石樣品的礦物組成,但是并不能發現樣品中含量非常微小的微生物有機物質,更不用說具有決定性證據意義的遺傳物質了。

火星上的耶澤羅隕擊坑照片

(圖片來源:NASA)

所以,科學家們斷言,目前火星探測器所搭載的儀器和技術,很難,甚至不可能檢出火星巖石中含量相似的有機物,更不可能將微生物具體的遺傳物質片段破解出來。總而言之一句話,想要弄清火星存在生命與否,還是要把樣品帶回地球。畢竟,各國的火星探測器再先進,其搭載的設備機能也不可能和地球上實驗室中的各種大型設備相媲美。而且,想要把尖端設備做到小型化、高可靠性、長壽命、無維護,性能上的妥協自然無可避免。同時,在火星探測設備上也很難進行微生物的培養,而正是培養帶來的遺傳物質擴增,才使得檢出變得更加容易。

不過,理想豐滿,現實骨感。雖說人類已經從月球獲得了大量的月壤樣品,但火星上的土壤和巖石卻一直入手無方。畢竟和月球相比,火星距離遙遠,飛行器前往火星時就要經歷千難萬阻,回程起飛時還要克服比月球更大的引力和大氣阻力,所以人類至今尚未達成這一目標。不過,在2030年前后,中國和美國以及歐洲都有從火星帶回“火壤”的計劃,屆時,我們可能就有機會確定火星生命是否存在了。

毅力號火星車采集的火壤樣本位置,它們將在未來被后續探測器帶回地球

(圖片來源:NASA)

參考文獻:

[1] 探測火星生命有何挑戰?國際研究稱當前部署科學儀器靈敏度不夠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8537162727420797&wfr=spider&for=pc

[2] Dark microbiome and extremely low organics in Atacama fossil delta unveil Mars life detection limit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6172-1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