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廈門:巷口有舞臺 街角來“競藝”
(資料圖片)
光明日報記者 馬躍華
金秋時節,徐徐晚風帶來絲絲涼意。家住廈門湖里區的陳瓊,晚上七點準時下樓,去欣賞街頭的音樂會。
陳瓊是個音樂會迷。過去為了方便實時掌握優質演出訊息,光手機里相關的App就裝了6個。她說:“自去年開始,家門口定期舉辦音樂會。街頭音樂會的品質一點不輸于小型演出。音樂會上常常能發現粉絲數量幾十萬的網紅音樂人、樂隊駐場,有時甚至能遇見專業歌手、原創制作人。”身穿輕便運動服,往家樓下的草坪上一坐,陳瓊就開始了她的幸福時光。她說:“下班聽聽音樂會,釋放工作壓力,撫慰疲憊的心,好不自在!”
市井長巷,聚攏來是煙火,攤開來是人間。街頭藝人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由來已久,已成為城市風景的一部分。讓藝術走進生活,讓生活更有藝術。近年來,廈門致力于推動街頭文化工作,為街頭藝人施展才華提供平臺,進一步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將優秀的街頭藝術打造成城市的文化名片。
“流浪歌手”持證上崗
來自東北的孫治平,自稱是“流浪歌手”。兩年前,他開始在鼓浪嶼上持證上崗。“報了名,經過考核后被錄取、持證上崗,整個過程對我而言像做夢一樣,我的努力換來了屬于自己的舞臺。”孫治平說道。
近年來,廈門各區文化館紛紛開始招募和選拔街頭藝人,民間高手各顯神通,帶來形式多樣的表演。樂隊表演、閩南語彈唱、傳統篆香、講古……廈門刮起了一陣街頭藝人“選秀”熱潮。通過“選拔+考核+培訓”的模式,這些街頭藝人實現了持證上崗。通過對其表演時間、表演地點、音響音量,以及著裝、表演曲目等細節提出要求,進一步規范了街頭表演行為,提升了表演水準,增加了街頭藝人收入。
來自重慶的游客遲昭君說:“走在廈門中山路綻放三角梅的街巷口,悠揚的西洋管弦樂余音繚繞;沿街小攤,一片小小的棕葉在棕編手藝人手里化作栩栩如生的蟲魚鳥獸;駐唱樂隊與游客頻頻互動,街頭藝術讓廈門這座城市的美更精致、更有層次、更有溫度。”
音樂愛好者與職業選手同臺競技
近年來,隨著街頭藝人管理工作的推進,廈門街頭藝人點位越來越多,表現手法越來越豐富。不少有藝術才能的市民們看著心癢癢,也想上臺“露一手”。
當前,廈門街頭文化系列活動·市民大舞臺在各區如火如荼地開展著,此次活動招募對象不限年齡,不限性別,表演形式包括音樂舞蹈類、戲曲曲藝類、雜技魔術類、繪畫創作類及其他適合進行街頭表演的群眾藝術載體。該活動的舉辦進一步活躍了廈門街頭的文化藝術,壯大街頭文化藝術表演隊伍。
在此次集美區街頭藝人招募評選活動中,47歲的集美區后溪人黃境滄脫穎而出。黃境滄不僅是廈門快1線BRT的駕駛員,還是一名答嘴鼓非遺傳承人,擅長多種樂器。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總有一天我有屬于我的天……”日前的活動現場百余名民間音樂愛好者,在古地石廣場齊聲唱起周杰倫的歌,共同追憶青蔥歲月。
每周六晚,在古地石廣場都會上演周末主題音樂會。音樂愛好者陳奕雯說:“演出吸引了不少觀眾,每逢大牌明星歌曲專場,圍觀群眾都突破500人。有不少圍觀群眾還會打開手機閃光燈,跟著一起唱。”
打造優質街頭文化品牌
近年來,廈門致力于培育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街頭文化藝術品牌,打造一批有溫度的街頭特色人文藝術景觀,為城市公共文化注入新動能。
近期,“街藝福見 因樂相逢”第十五屆閩南語原創歌曲歌手大賽街頭音樂季在廈門舉行。該賽事已成為閩南語歌曲乃至閩南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本屆賽事持續聚焦閩南語原創音樂,首次采用“閩歌唱作人+街頭展演”模式,讓閩南語歌手們走向廈門城市街頭。
賽事采用“以賽帶展”的形式舉辦總決賽,賽事20強選手攜原創音樂走向中山路、鼓浪嶼等歷史文化街區,沙坡尾、曾厝垵、白鷺洲、山海健康步道、集美學村、澳頭藝術小鎮等公園景區,共組織開展了19場閩南語街頭音樂展演,讓市民在逛街游玩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閩南語音樂的魅力。
根據廈門市文化和旅游局印發的《關于發展街頭文化豐富文化供給工作的總體方案》,廈門還將進一步發揮市、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文藝團體及文化協會的作用,組織專業文藝人才率先以志愿服務方式參與街頭文藝表演,同時積極引導鼓勵各類民間文藝團體、文化資源服務機構參與街頭文化的演出,擴大街頭文化的社會參與度,開展接地氣、有溫度的群眾文化活動。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廈門:巷口有舞臺街角來“競藝”光明日報記者馬躍華金秋時節,徐徐晚風帶來絲絲涼意。家住廈門湖里區的陳瓊,晚上七點準時下樓,去欣
2022-10-25 08:33
原標題:《藝術的想象(中文+藝術)》系列視頻為國際中文教育提供新模式中新網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應妮)由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與中央美術學
2022-10-25 08:42
原標題:江西景德鎮展出300余件元青花修復器及瓷片中新網江西景德鎮10月24日電(李韻涵劉力鑫)24日,景德鎮陶瓷大學元青花博物館正式開館,30
2022-10-25 08:25
原標題:云南河泊所遺址發掘負責人蔣志龍:(引題)滇池水面之下還有遺跡(主題)封面新聞記者閆雯雯受訪者供圖司馬遷的《史記》中,曾經記錄
2022-10-25 07:44
原標題:《底線》中成功塑造立案庭庭長法助“王姐”(引題)王一楠:配角也出挑(主題)北京晚報記者李夏至在最近收官的法治題材劇《底線》里
2022-10-25 07:31
原標題:第七個“奧林匹克公園音樂季”明晚奏響北京晚報訊(記者李俐)“2022奧林匹克公園音樂季”將于10月25日至27日晚在北京京演·民族文化
2022-10-25 07:43
原標題:曹禺名作《北京人》十年后回歸主演:“掏心窩演戲就對了”封面新聞記者粟裕“這部戲所有的感覺都要內收,演繹都要回到內心。我們不只
2022-10-24 16:45
原標題:話劇《威廉與我》看盡莎士比亞的一生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張素芹)10月25日、26日,好評如潮的現象級口碑力作、話劇《威廉與我》將
2022-10-24 15:46
原標題:中國航天事業激發航天科普閱讀熱(引題)書海里探索星辰大海(主題)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吳波近年,中國航天在諸多領域實現重大突
2022-10-24 15:39
原標題:電視劇《我們這十年》還原《唐宮夜宴》創作過程(引題)講述“唐宮小姐姐”們的感人幕后故事(主題)今晚報記者劉桂芳借助電視和網絡
2022-10-24 15:26
原標題:林永健、賀鵬、高瀚宇等主演(引題)《第五名發家》聚焦鄉村振興(主題)今晚報訊(記者丁曉晨)日前,現實主義鄉村振興題材作品《第
2022-10-24 15:35
原標題:蘭州文化創意產業園:開發布藝文創傳播本土文化□羅赟鵬記者張隴堂可愛的萌寵玩偶、富有文化氣息的絲巾抱枕、設計時尚的手提包……走
2022-10-24 15:25
原標題:北京:將非遺呈現給世界人民日報海外版北京電(記者羅蘭)北京東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2022-10-24 09:39
原標題:任素汐回歸“故鄉”重逢依舊別來無恙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由麥特文化出品、制作,彭晨執導,姚長寧、王昱、萬美俊編劇的都市話題劇《
2022-10-24 09:35
原標題:改編自“涼山黑鷹”少年籃球隊真實故事原型人物出演電影《黑鷹少年》上線(引題)籃球是黑鷹少年的氧氣(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韓世
2022-10-24 09:48
原標題:豐子愷譯文手稿首次出版天津日報訊(記者仇宇浩)由豐子愷研究會執行會長豐羽授權、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豐子愷譯文手稿》三卷本日
2022-10-24 09:45
原標題:在中小學戲曲社團,有一支懂戲曲、愛戲曲、擅教學的教師隊伍──(引題)傳播國粹以“戲”育人(圖)(主題)天津日報記者劉莉莉文并
2022-10-24 09:36
原標題:《亦夢亦真》(引題)“無人車”登臺“創業者”圓夢(主題)近兩年,凡是到過北京亦莊的人,都會被大街上行駛的無人駕駛車所吸引。出
2022-10-24 08:40
原標題:接連主演“一白一黑”,女高音歌唱家王娜感言——(引題)經典民族歌劇永遠值得挖掘(主題)北京日報記者高倩“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
2022-10-24 08:24
原標題:《北京人》:“靜止”中涌動著生命的思辨李俐三個半小時的劇,大面積傾斜式的舞臺,無數次的停頓或定格……北京人藝的話劇《北京人》
2022-10-24 08:24
原標題:創作是撥動心中的琴弦(新語·讓好聲音成為最強音)王寶社?主旋律作品弘揚生活的真善美,是時代強音,更是大眾不可或缺的“精神維生
2022-10-24 08:35
原標題:“非遺”融入新時尚廣西神秘毛南族“族寶”走出國門中新網河池10月23日電?秋日暖陽,透過窗戶照進工作室,譚素娟和女兒覃敏正抓緊完
2022-10-24 07:38
原標題:姚晨,從郭芙蓉到搖滾“狂花”姚晨沉寂很久了,她像很多女演員那樣,進入了年齡尷尬期,演年輕人扮嫩,演媽媽不甘心。近期《搖滾狂花
2022-10-24 07:43
原標題:微短劇江湖齊魯晚報記者劉雨涵 微短劇開始形成了自己的生態圈,漸成江湖。這類劇集單集短則兩三分鐘,長則不會超過15分鐘,是在短
2022-10-23 16:38
原標題:千年古琴在中國年輕人中正流行中新網沈陽10月22日電?高山流水遇知音。這是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這兩人因琴曲“高山
2022-10-23 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