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箭桿河畔“頭雁”飛——天津市寶坻區家庭農場父子過年記

時間:2023-01-23 10:02:16    來源:中國農網    


【資料圖】

箭桿河畔地肥水美,是天津市寶坻區有名的“糧窩子”。律回春暉漸,還在年里,寶坻區春鑫家庭農場負責人楊秀就忙著要在地頭上萬象始更新,這次不僅是自己上陣,更要拉上兒子。

今年1月初,楊秀在浙江大學參加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培訓班時,就一直琢磨給籌辦中的農民合作社起個好名字。得“高人”指點,從他和兒子楊名軒名字里各取一字,新流轉到手的420畝地又緊依箭桿河,叫“秀水軒”最好不過,叫起來響亮,聽著吉利,還有“上陣父子兵”的寓意。沒等回家,就打電話命令兒子抓緊辦理營業執照,當天就辦了下來。

楊秀多年從事商貿業,年齡漸長回歸鄉土的心更重,看到村鎮上鄉村振興勢頭爭勝,也動了種地的心思。2022年開春,他將流轉來的200畝地全部種上了春小麥。這份底氣,來源于他看清了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的門道。寶坻區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服務中心的農技專家們想推廣這項技術,就慢慢“滴灌”他,把他腦子“洇”開了。寶坻農村中心把這項在區里僅應用于設施蔬菜的技術,幫他“嫁接”到了春小麥種植上。小麥長勢好,楊秀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過去澆地都是用壟溝,澆200畝地需要十天半個月,用上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一天一宿輕松完活。”收割那天,天津種植業專家現場測產:畝產1200斤以上,籽粒飽滿,妥妥的天津市高產田;楊秀地頭算賬:節肥30%,節水40%,增產20%,價格按一斤一塊四五算,手拿把掐幾十萬入賬。

于是楊秀還想種地。2022年10月,他被選中參加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培訓班。專家講課時說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又升級了,通過中樞系統自動監測控制,更省肥省水省工省時,地旱了自動澆,不濕不干自然停,今后種小麥就沒有“冬灌水”“返青水”“灌漿水”這些“老黃歷”了,經營千八百畝地一部手機就足夠,還不誤跑東到西干別的活兒。楊秀又被說“活”了,趁老百姓冬閑馬上操持流轉地的事,想大干一場。在浙江大學培訓期間,數楊秀最活躍,課余飯后,不是向隨班的天津農學院專家請教“智慧農業”,就是主動和學員交流“水肥一體”,越想越覺得科技種田“靠譜”。春節期間也沒閑著,專家推薦的設計公司很快拿出了技術設計方案,專家一看,照這樣干,不敢說是“三北”地區“獨一家”,絕對是天津市的“限量版”。

這個春節,楊秀的兒子楊名軒也比往年忙。楊秀有意歷練他,讓這個“農三代”獨自“闖江湖”“拜碼頭”。寶坻區農村社會事業服務中心的專家早就“心中有數”,建議他測測土質。大年二十九,檢測報告出來了,結果測出了“大事兒”----箭桿河畔的土壤富含“硒”!這可是個好東西,本來就是“一季種谷、三季收金”的好地,若是再種出有營養、受歡迎的富硒糧、富硒菜,那價格比普通產品高出的可不是一星半點。專家建議他,除了種糧,還可以主打富硒大蒜、大蔥和天鷹椒,把早有名氣的“寶坻三辣”再鍍上一層“硒”,絕對是寶坻的“土特產”、市場上的“香餑餑”。楊秀聽了兒子的“取經”匯報,臉上不置可否,心里認為兒子還真是塊種地的料兒。大正月,別人走親訪友、喝酒嘮嗑,父子兩人卻整天地里轉悠,琢磨著開春怎么干,連家里的土狗都跟著在地里撒歡。

寶坻大蒜講究在“九”里種。“七九河開”,箭桿河里的冰開始融化;“八九雁來”,“頭雁”早已歸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到那時,箭桿河畔機器轟鳴、楊柳吐綠,父子倆會更忙,大河奔流更顯生機。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林單丹

標簽: 浙江大學 服務中心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