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相信原著給出的人物底色,陳曉:(引題)
(相關資料圖)
高加林的抱負與掙扎,我很珍惜(主題)
文匯報記者 王彥
鏡頭一片開闊,飛躍蒼黃原野墚塬溝壑,青年人飛身“二八大扛”順著土地一路往前方,穿越黃土高坡,趟過如“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般奔騰——《人生之路》全劇第一幕,從經典中煥新而來的高加林,在蒸騰的生命力中登場。
揮手暫別那天,演員陳曉寫下了他對高加林的“十六問”。從被老師夸獎時為什么不燦爛地笑,到目送亞萍出國時為什么說出不想成為她的負擔,幾經起落的場景歷歷在目,每一處都是劇中高加林的人生名場面,每個演員筆下的“你在想什么”都標記著創作過程中的斟酌考量。
編劇洪靖惠披露過一段劇組尋找“高加林”的歷程。言語間點到即止,但“一個注定挨罵的男一號”透露出40多年來人物身上的爭議性始終如影隨形。不過,這些在陳曉看來或許恰是表演的意義、演員挑戰的進階。他說:“高加林的所有抱負與掙扎,我很珍惜。”這是一個塑造者對遇上能呈現復雜人性的角色的重視,也是一名演員對現在影視作品里“成功的定義好像被單一化”的小小反擊。
踏上清澗那片土地,“真實給了我莫大力量”
陳曉是在真實地踏上清澗土地后,才感覺“心里舒服了”。
成為高加林的過程,大致能分三步走:讀原著,如所有旁觀者一樣去認識這個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一直“活”著的人;與導演長談,在面對面的氣場里確認彼此在理念上的雙向奔赴、對創作伙伴的強大信任;走進陜北,在路遙故鄉、距離“高加林”誕生最切近的土地上感受曾吹拂過他臉上的風,挖掘出他身上那股勁兒。
“坦率地講,一開始對于陜北時期的戲份,我有些害怕發怵。”陳曉坦言,年齡感、時代感都制造過門檻,“我三十多歲要去演高考時的青年,年齡差距拉得比較遠。他還是個一出生就長在大山里頭的角色,我對于自己能不能融入上世紀80年代的大山環境,也不太確定。”直到結結實實踩在了陜北榆林清澗的土地上,跟著全劇組一起參觀路遙紀念館、尋訪作家的人生軌跡,陳曉覺得“一瞬間全對了”。
劇組在路遙故鄉實景還原了上世紀80年代陜北農村的風貌,眼前的置景和演員在圖書、影像資料里的所見所聞重疊相融,世代生活在黃土地上的自然純樸的農民,和相對閉塞貧乏的鄉村生活景觀,因為有了真實環境的浸潤,在他心里越見清晰,“就是這樣的環境孕育出了高加林急于改變命運的強烈沖動”。陳曉說,真實是他在《人生之路》劇組獲益的很重要一課——真實的體察和思考后,路遙經兩年多心頭翻涌、最終在21天內一氣呵成的《人生》打動了青春的父兄一輩。“現在我們塑造角色,真實是最要緊的,真實也給了我莫大力量。”所以,為戲瘦身、浸入戲中,用蠟黃粗糙的皮膚妝造還原陜北莊稼人的真實面貌,在演員這里,不過是成為高加林的開端。
相比所謂瑕疵,“我更相信原著給出的人物底色”
《人生》首發的1982年,覆蓋全國的青年大討論里,高加林的人生色彩并不全然明亮。時間過去了40年,今天的網友一邊感慨“人人都罵高加林,人人都是高加林”,一邊難免在高加林向巧珍提分手時刷出成片的彈幕“不要渣”。
從接演《人生之路》那天起,陳曉不止一次被問及類似問題,措辭迂回曲折的如“你對高加林的情感選擇怎樣看”,直白些的干脆會問“你想過為‘當代陳世美’找到合理心理動因嗎”。通常,陳曉會回復“尊重原著”。小說里給出了高加林足夠的心理動因,城市的勃勃生機、外面世界的機遇,讓生在偏遠農村封閉環境中的知識青年一次次品嘗懷才不遇、濟世無門的不甘心、不認命。惆悵間,他在前途與愛情背離時如所有普通人一樣左右為難。“小說的人物肌理足夠充分合理,演員所要做的,就是遵從原著來詮釋。”作為高加林的飾演者,他不認為自己有必要賦予角色“更多意義”去扭轉觀眾和讀者內心對“負心漢”的認定。有網友評價他是“不懼演渣男”,但其實,陳曉篤信的,是原著里、嚴肅文學對于人性復雜的誠實認知,“那些瑕疵或者說所謂‘污點’其實不重要,對創作來說,我更相信原著給出的人物底色”。
路遙筆下,讀者從偏僻鄉村的一角,看到了現代化的車輪在鄉間小道上啟動的艱難性,看到了落后的農村錯綜復雜的生活矛盾,更激發出變革的強烈愿望。篤信原著的陳曉覺得,如今網友給出的勵志反饋就是從《人生》到《人生之路》的40多年里,時代變遷中奮斗者形象的共鳴——“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人生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正是因為我們讀過書,所以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正是因為我們讀過書,所以我們知道可以換一種活法。”
標簽:
上一篇:【環球快播報】《暴風》潮汕話版汕頭首發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相信原著給出的人物底色,陳曉:(引題)高加林的抱負與掙扎,我很珍惜(主題)文匯報記者王彥鏡頭一片開闊,飛躍蒼黃原野墚塬溝壑,
2023-04-12 15:55
原標題:《暴風》潮汕話版汕頭首發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陳家源通訊員汕宣、柯曉)“紅色之城”汕頭正掀起一輪紅色影視旋風。昨日上午,諜戰
2023-04-12 15:56
原標題:我國網文作家超過2200萬北京青年報訊(記者張恩杰)4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發布《2022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
2023-04-12 15:44
原標題:香港芭蕾舞團攜手香港迪士尼呈獻全新表演人民日報海外版香港4月11日電(記者陳然)由香港芭蕾舞團與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首度攜手創作
2023-04-12 14:35
原標題:“盛唐密盒”的火爆密碼最近有兩個“人物”風靡全網。他們談吐不凡,一位叫“房玄齡”,另一位叫“杜如晦”。這兩位“古人”走出歷史
2023-04-12 14:51
原標題:白展堂的“葵花點穴手”,靠譜嗎?中新網北京4月12日電(記者上官云)在“下飯劇”《武林外傳》中,有一個橋段曾令很多小朋友爭相模仿
2023-04-12 12:54
原標題:這位兩院院士的故事被搬上話劇舞臺光明日報全媒體見習記者季雅寧記者張士英“我的腳下只有一條路,這就是中國的雷達發展之路,因此,
2023-04-12 12:34
原標題:《白塔之光》角逐北影節“天壇獎”北京日報訊(記者袁云兒)第1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將于4月22日開幕,電影《白塔之光》將在電影節期間迎
2023-04-12 12:48
原標題:合作才能多方共贏??????????????????????????????????
2023-04-12 11:39
原標題:《2022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發布,市場規模實現8 8%高速增長(引題)網文成為“講好中國故事”有力載體(主題)北京日報記者路
2023-04-12 11:56
原標題:在“微”中彰顯時代大主題,在“短”中呈現社會新氣象,在“劇”中樹立行業高標準(引題)微短劇,吸引人更要留住人(主題)網絡微短
2023-04-12 11:54
原標題:當代文學紅色經典搬上舞臺,為國家大劇院制作的第100部劇目(引題)歌劇《青春之歌》數年打磨首演在即(主題)北京日報訊(記者高倩)
2023-04-12 11:51
原標題:紀錄片《家事如天》:在情與法中探尋為民初心近日,全國首部記錄家事審判工作的原生態法治紀錄片《家事如天》第三季在央視播出。這檔
2023-04-12 11:39
原標題:現實題材創作持續走熱(主題)——《2022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解讀(副題)光明日報記者劉江偉4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
2023-04-12 10:56
原標題:安徽開展文化惠民巡演鄉村行活動人民日報合肥4月11日電(記者田先進)近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決定組織開展2023年全省文化惠民巡演鄉
2023-04-12 10:35
原標題:2023杭州國際音樂節開幕音樂會亞運專場舉行中新網杭州4月11日電(錢晨菲)11日晚,杭州愛樂樂團在杭州大劇院歌劇院隆重舉行2023杭州國
2023-04-12 10:55
原標題:山西推動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人民日報太原4月11日電(記者鄭洋洋)山西省人民政府日前印發《關于推動新時代山西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
2023-04-12 10:34
原標題:Livehouse“大爆”,從業者卻希望演出市場冷靜一下(引題)“過載演出易致疲憊需要走進良性循環”(主題)解放日報記者劉暢位于合肥罍
2023-04-12 10:57
原標題:演員楊皓宇:你敢讓我來,我就敢給你一個五彩斑斕的春天澎湃新聞記者陳晨實習生耿乃丁《宇宙探索編輯部》上映后,主演楊皓宇每天都過
2023-04-12 09:56
原標題:浙江民間文化觀察:74個“湖州節”何以歷久彌新?中新網湖州4月11日電(施紫楠張志煒)豐富多彩的民俗節慶活動,是經過一代代人的實踐
2023-04-12 08:38
原標題:話劇《這些年》演繹時代變遷新華日報訊(記者于鋒)4月11日晚,首屆全國小劇場戲劇“紫金杯”優秀劇目展演迎來話劇《這些年》的精彩上
2023-04-12 08:54
原標題:《稍微想起一些》回到戀愛“終結時”北京日報訊(記者袁云兒)用倒敘手法娓娓刻畫男女主角從相識到分手的六年戀情點滴,日本高分愛情
2023-04-12 08:49
原標題:沒有講故事的野心卻成就了形式的完滿,最近上映的游戲電影像是豪華版的游戲宣傳片(引題)情懷大于故事,游戲電影重在“還原”?(主
2023-04-12 08:39
原標題:“我很想知道老了會怎樣”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李丹萍?張學友今年61歲,明年將是他出道的40周年。歲月的流逝似乎是突然發生的。不
2023-04-12 08:42
中工網北京4月11日電(記者鄂璠)2023年4月11日下午,中國首部海上反恐題材影片《深海危機》在北京舉行電影全球首映禮,主創團隊成員紛紛表達
2023-04-12 07:45